top of page

佛學班課後心得分享

3月12日的佛學班課程,常惟法師提到「人天道的修行」要勤修三福業–施、戒、定。其中「施」 即佈施, 可包括財施,法施和無畏施。法師要我們想想,雖言「佈施」, 但是我們佈施的動機是什麼? 是不是真的以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得益呢?

法師舉一個例子問我們,我們將舊衣物、傢俱捐到回收中心或非盈利組織的動機是什麼?是為了清除家中雜物?是為了可以抵稅?還是為了幫助別人?這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給了我一個當頭棒喝!

我們多年前自外州舉家搬到西雅圖,因當時的雇用公司承擔搬家費用,所以我們將大部分的東西都打包過來,全囤積在儲藏室和車庫中。每天進出車庫,不僅要繞道而行,而且還要擔心鄰居異樣的眼光,確實造成心理很大的負擔和煩惱,這得全歸於搬家時的那一念–「捨不得」。捨不得過去美好的回憶,捨不得尚未打開使用的東西,甚至是捨不得與他人分享的驕慢心。

近幾年,孩子陸續長大,上班,搬出去,上大學,舊物仍在。三年前,我開始了斷捨離的清除工作,主要也是擔心老來無力搬動啦!隨著東西越來愈少,心中清淨了不少,偶有「捨不得」,也總提醒自己,自己不需要的,或許是別人需要的,便釋懷了。

但是,我清理打包的方式粗糙雜亂,通常全丟進塑膠袋或箱子中,想著回收中心有專人會再處理的。我家乾淨了,別人也可用到了,兩全齊美啊!

就在今天,我再次審視了自己對這種“佈施”的動機。我沒有正確的動機。我只想著解決自己的煩惱,但同時也製造了別人的煩惱。試想,如果你是回收中心的工作人員,看到這些捐贈物,會不會擔心自己或者甚至家人的健康和安全?如果我可以多一份心,將各種捐贈物分類好,清理好,折疊好,他們是不是會多一份安心呢?這不是才是真正的「自利利他」嗎? 不也正是在實踐法鼓山的理念 – 提升人的本質,建設人間淨土嗎?

文: 舒靜嫻 攝影: 陳虹彣

March 20, 2023

bottom of page